2005年4月11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昔日红军保卫局今日农家养猪圈
专家呼吁:火了红色旅游别冷了红色文物
据《中国青年报》

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,在眼下全国各地红色旅游正风起云涌之际,安徽大别山的红军文物因为资金匮乏等原因,不少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房屋正在一间间倒塌,一些全国罕见的红军字画面临脱落。
  安徽省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胡援就此发出呼吁:国家应结合红色旅游热潮,投入资金,对一些濒临绝境的大别山红军文物采取“先救命,后治病”的办法进行抢救性保护,否则,红色旅游将失去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载体。

红军保卫局成了猪圈
 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,是“红军的故乡、将军的摇篮”,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,先后有10万儿女参军、参战,浴血疆场,大多数为国捐躯。解放后,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追认的烈士共10400多人,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。上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都是这里的人,徐向前、徐海东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。
  金寨县境内的汤家汇镇是当时鄂豫皖根据地许多重要机关所在地,这里拥有较为集中的红军遗迹,包括红军医院、红军邮局、红军保卫局、红军道委(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机关)等。两年前,记者曾前往探访,当时许多红军遗迹所在的房屋已经岌岌可危,现在这些房屋怎么样了?在金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辉的引领下,记者一行近日再赴汤家汇镇,重走红军路。
  在当年的红军保卫局———汤家汇镇姚氏祠堂,我们看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:姚氏祠堂成了一处猪圈,几头猪懒洋洋地躺在围栏里,一处有彩绘的房屋木架已经倒塌,一根木横梁无力地躺在地上。
  “许多木雕被人当柴烧了!”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,当年姚氏祠堂十分好看,现在已经破败了。
  距红军保卫局不远处,有一所当年的红军邮局。金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辉告诉记者:这所邮局在汤家汇老街的徐氏守祠内,当年下设一个邮政支局,主要担负鄂豫皖苏区红军通信工作和秘密为20多个地下组织传递信函等工作任务。它是安徽境内惟一一处红军邮局旧址(全国仅有两处,另一处在遵义),1998年被安徽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就是这样一处极其珍贵的文物,现在竟被人用来堆放杂物,在里面拌猪食,地上一片狼藉。由于白蚁蛀蚀等原因,这所清代建筑的12根方木和部分木结构已经腐朽,岌岌可危,急需抢修。
  在当年的红军道委,我们看到了同样令人痛心的场景:数间原来漏雨的房子已经倒塌,有人在院中养起了猪。在金寨县列宁小学,记者看到: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房子多处横条腐烂,屋顶瓦破,墙体倾斜……

红军标语遭受日晒雨淋
  位于汤家汇镇豹子岩村的胡氏祠至今保存着极为珍贵的红军标语。1934年4月,红25军和红28军会师后在这里整编,成为由徐海东等指挥的红2军,于1935年9月16日胜利到达永坪镇,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、27军会师,成为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,被誉为“长征先锋”。
  “瞧,这里的墙上写着‘活捉匪首刘镇华’的标语,署名是‘红28军政治部’。”66岁的胡传碧老人告诉记者。在胡氏祠的另一侧墙壁上,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红军标语:“坚决恢复皖西北的苏区!红28军政治部”、“反对国民党,反对官长,不打苏区的工农”等。
  “这些标语以前很清楚,现在由于缺少保护,有的已经模糊不清了,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保护措施。”豹子岩村党支部书记胡勋修说。
  在汤家汇镇陈冲村葛氏祠,记者看到了一幅被文物专家评为“极为罕见,全国少有”的红军壁画。壁画上一个被丑化的人正张开大嘴,似乎是要吞下面前的一个大球,大球上书写着“中国”两个繁体字,“中国”两个字下方写着“我看你怎能吞得下去壹九三贰年”的字样。陈冲村村委会主任徐宗炳告诉记者:“这处壁画原来清楚得很,现在已经不如从前了,有的地方已经脱落,只好去补。”在葛氏祠的另一面墙上,记者看到一幅壁画已经大部分遭到破坏。“这幅画比那幅更好,没有很好地保护太可惜了!”徐宗炳感慨地说。
  葛氏祠外墙上一幅写于1932年的标语吸引了我们,上面写着:“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,扩大赤色苏区……拥护中国共产党,冲破敌人的包围会剿!扩大红军!坚强红军!”等字样。徐宗炳说:本来另一堵墙上也有这么多字的标语,由于没有保护措施,日晒雨淋,墙倒了,标语也彻底损毁了。

谁出资保护红军遗迹?
  面对着一处处岌岌可危的红军遗迹,金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辉心急如焚。他说:金寨拥有革命遗迹286处,从上世纪80年代到去年,很少有专门的保护经费,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县,县里根本拿不出钱来。
  何辉告诉记者:县文管所目前有9个人,3个已经退休,一个将要退休。对于这些人,县财政只拨给基本工资,其余部分还要文管所自己创收。只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,文管所才能偶而从有关部门“化缘”到很小一部分。
  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杨益峰告诉记者:安徽省目前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,而省财政拨给的文物保护经费只有400万元,平均每处每年不到1万元,经费严重不足,红色文物的修复保护状况可想而知。
  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,文物保护的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,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说,这一条很难实行。”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胡援说:“文物不可再生。红色旅游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载体——保护这些珍贵的革命遗迹刻不容缓!”
  记者在金寨县采访时了解到,为了保护濒临毁灭的红军文物,当地一些老百姓开始自发集资,对部分红军遗迹进行修复,其中有位于该县南溪镇的林氏祠——红28军医院;古碑镇关帝庙——红军时期六县联席会议旧址等。
  “民间集资对个别地方红军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,但对于点大、面散、大多处于山区的红军遗迹,民间集资只是杯水车薪。”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多年的何辉感慨地说,“毕竟老区人民口袋里的钱有限。”
  谁应该为保护红军遗迹买单?